當前位置:主頁 > 新聞中心 > 生物製藥企業排放標準提高 新增3項標準指標

生物製藥企業排放標準提高 新增3項標準指標

發布時間:2011-01-18 點擊次數:2389

與發酵類、化學合成類原料藥企業相比,《製藥工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》(以下簡稱《標準》)對生物製藥企業造成的壓力還不算大。但是,壓力不大不等於沒有問題。生物產業是國務院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, ...

  與發酵類、化學合成類原料藥企業相比,《製藥工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》(以下簡稱《標準》)對生物製藥企業造成的壓力還不算大。但是,壓力不大不等於沒有問題。生物產業是國務院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,生物製藥正麵臨難得的發展機遇。新興的生物製藥企業如何在發展過程中兼顧好環境問題,實現“起跑”,是企業和相關部門都需要加以重視的問題。


  ■我國生物製藥產業發展狀況如何?


  2009年,華北製藥宣布,將從原料藥為主業的公司結構向生物製藥領域全麵轉型。在此之前,已經有眾多國內外企業將目光投向生物醫藥產業,醫藥業內專家也認為發展生物醫藥是醫藥產業科技創新、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。總而言之,生物製藥產業是一個“錢景廣闊”的產業。


  韓國《朝鮮日報》在2010年10月5日發表文章稱,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速度讓人生畏,在過去的3年裏,年均增長27%。


  在政策扶持下,近年來我國的生物製藥產業可以說是如沐春風。2010年,《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》正式發布,其中要求,“大力發展用於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、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、化學藥物、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大品種,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水平。”


  金融危機讓多個行業陷入困境,但中國製藥行業仍呈增長趨勢,尤其是生物製藥產業以其高科技含量、*、低成本等優勢,有巨大的發展潛力,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。正因如此,這個行業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。生物製藥工業也已經成為上海等城市的支柱產業之一,上海、深圳、長春、浙江台州、北京大興、石家莊、成都等地都已經建成或者醞釀建設生物產業基地。


  《標準》的實施讓很多傳統製藥企業麵臨大考,生物製藥企業的狀況如何呢?一些企業給出了相對樂觀的答案。“環保壓力肯定是有的,但是生物製藥類企業受到的影響不大。”天壇生物製藥宣傳中心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生物製藥企業本身的設備、技術等準入門檻就高,產生的汙染也小。“化學需氧量排放控製在100毫克/升以內,甚至有時能達到20毫克/升左右,這比要求生物製藥企業從2010年開始執行的新標準都要低。”業內專家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,與*的汙染大戶――原料藥企業相比,生物製藥企業的達標排放壓力要小得多。但是,壓力小不等於沒有問題。如果不能在起跑階段解決問題,日積月累很可能形成更大的問題。


  ■生物製藥企業存在哪些環境問題?


  專家介紹,製藥行業共有的特點就是原材料投入量大、產出比小,生產過程中的大部分物質zui終以廢棄物形式排放,因此汙染問題突出。所以,在“十一五”期間,製藥行業包括生物製藥企業都是重點環境監管對象。


  生物製藥作為新興的產業,在帶來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,也給環境保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。一方麵,生物工程製藥企業本身具有研發、生產一體化的特點,一些生物醫藥配套服務體係(如安全評價體係、藥品檢測體係等)建設不*,導致藥品、生物菌種管理混亂,若形成新的環境汙染、生物失控,可能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。另一方麵,生物製藥帶來的生物安全問題令人擔憂,生物製藥過程中使用的溶劑、助劑等許多有毒化學物質,如果處理不當,會以水、氣、固體廢物等方式排放到環境中,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即時或潛在累積性的影響。同時,生物工程製藥過程中使用的活菌體、病毒以及轉基因等帶來的環境安全性問題至今尚不為人所詳知。相關部門在製訂《製藥工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》過程中進行調研時發現,生物製藥企業的相關管理更注重生產質量管理規範以及安全管理,缺乏環境汙染的相關標準。


  與其他企業不同,生物製藥實驗室中出來的細胞物質不是自然產生的,是人類合成的活性物質。因此,這些物質出實驗室前必須滅活,這需要嚴格的實驗室管理和檢查。


  專家介紹,目前生物製藥企業廢水處理工藝基本以二級生化為主,大部分企業的出水水質可以滿足化學需氧量小於或等於100mg/L的標準。但是,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對消毒和滅菌的重視程度不夠,有的企業並不是對所有的廢水進行消毒處理。專家建議,考慮到製藥企業的工藝廢水中可能殘留有活性菌種等因素,應該增加消毒工藝。


  生物製藥的高濃度廢水出現在發酵環節,但相對於傳統抗生素發酵而言,生物製藥的發酵規模比較小,廢水產生量小得多。因此,這類廢水一般不在廠內進行處置,而是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理。但是,也有些企業將高濃度發酵液混入廢水進行處理,而普通的二級生化處理效果不能*保證其達到《標準》規定的化學需氧量小於等於100mg/L的排放要求。


  氣味刺鼻是很多人對製藥企業的主要印象,生物製藥企業也要麵對這個問題。生物製藥產生的大氣汙染物主要來自溶劑使用,主要產生點在於瓶子洗滌、溶劑提取、多肽合成儀等的排風以及實驗室的排氣、製劑過程中的藥塵等。其中,生物製藥企業的臭氣主要來自於動物房和發酵過程的異味,製藥過程中有機溶劑(如揮發性甲苯類溶劑)的使用也會產生異味。異味是製藥企業周邊居民關注和投訴的焦點,但企業關注還不夠,亟須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強。


  有關專家透露,企業在廢氣治理方麵需要增加的投入相對較少,技術也更成熟,相對容易實現達標排放。專家同時提醒,產生的廢氣首先要進行收集,產生異味的點(如廢水處理池等)要加罩,輸送環節也不能忽略,有的企業管道輸送量小於廢氣產生量,還有泄漏現象,這都會影響zui終的處理效果。


  收集後的氣體是混合物,治理時要根據氣體成分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。比如,無機的部分要用酸堿吸收,如果是處理氯氣就要用酸吸收,用堿的話就會適得其反;有機物質也分易降解和難降解兩種,難降解的單獨用生物除味的方式處理不了,需要先把難降解的物質處理掉。“處理係統往往有多種組合,處理設計要力求精細化,重要的就是如何實現治理精細化,選擇合適的設備,達到的效果,還要加強管理。”專家表示。


  ■新標準實施給生物製藥企業帶來哪些影響?


  據介紹,《標準》對化學需氧量、氨氮、SS(水質中的懸浮物)等常規因子的排放標準要求有所加嚴,尚未達標的企業肯定需要完善相關治理設施。根據調研,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可以達到標準要求的100mg/L以下,對於少數尚不能達標的企業來說,主要需要完善工藝和加強管理,所以實際提高的費用並不會太多。另一方麵,《標準》與汙水綜合排放標準相比,增加了乙腈、急性毒性、總餘氯3項因子。這要求企業加強對溶媒的回收,還需加強廢水處理和運行維護管理。


  根據相關調研數據,有關部門估算認為,《標準》實施所增加的投資約占生物工程類製藥企業利潤的5%~7%,年運行費用占企業利潤的6%~10%。《標準》實施後,企業有一年半的改造期,所以整個製藥行業都在行動,改造內容大部分是廢水處理達標改造。生物工程藥物較傳統製藥附加值更高,投入治理資金和實現達標相對困難小些。


  隨著行業標準更加嚴格,企業在環境治理上成本投入會更大,治汙成本在產品成本中所占比重也會越來越大。《標準》的實施可以促進企業采用先進生產工藝,加強溶劑回收,提高處理技術,充分發揮標準對技術發展的引導作用。同時,這也有利於企業持續改進、加強企業產品的“綠色”性,提高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。


  國家環境保護製藥廢水汙染控製工程技術中心教授級工程師、華北製藥集團環保研究所副所長任立人表示,“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,還需要國家設立專門的研發項目並提供資金支持,要讓高校與企業相結合,開展技術攻關。目前製藥行業亟須提升的是氨氮減排技術、節能技術、生物處理技術和廢水處理技術集成等。”


  “《標準》提出了要求,企業也會自覺地做,開始適應不了,有困難,但是總會想辦法,一點一點地推進。環保瓶頸打破了,醫藥產業就能拓展出更大的發展空間。”任立人說。

掃一掃,加微信

版權所有 © 2023徐州小黄鸭下载官方网站精密儀器有限公司
備案號: 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 管理登陸 sitemap.xml

掃一掃訪問手機站掃一掃訪問手機站
訪問手機站